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免费开通校本教研云>
查询历史考核记录>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覃冰的个人主页

吉首市谷韵民族小学
科学
  • TA的主页
  • TA的资源包
  • TA的文章
  • TA的荣誉
当前位置: 贝壳网 > 覃冰的个人主页 > 我的文章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堂实录与点评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堂实录与点评

覃冰
工作记录
2020-04-26 17:03:00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堂实录与点评

执教:张璐   凤凰县文昌阁小学

点评:覃冰   湘西自治州民族科学研究院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并勇于实践。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分析

本课共编排了3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马铃薯在两种液体中的沉浮,比较两种液体,做加热液滴的实验;第二个活动是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第三个活动是拓展延伸,了解有关死海的资料。本课内容既是对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联系,延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也是对后面研究马铃薯沉浮原因的一个铺垫。 

学情分析

在未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认识了一些有关沉浮的现象,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变化,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科学概念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马铃薯、酒精灯、火柴、清水、食盐、大烧杯、勺子、抹布、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咱们生活当中什么物品能浮在水面上呢?生:木头、泡沫、皮球等。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接下来请同学们别眨眼,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出示:马铃薯)引出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师:老师这里有一杯400毫升的1号液体,如果我将这个马铃薯放入1号液体中同学们猜它会怎么样?(学生讨论交流)通过观察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得知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沉了下去。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杯400毫升的2号液体如果我将同一个马铃薯放入同样多的2号液体中马铃薯会怎么样呢?(学生讨论猜测)通过观察马铃薯在2号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得知马铃薯在2号液体中浮了起来。为什么马铃薯在1号杯中沉下去了,在2号杯中却浮起来了?

引导推测,实验验证 

1、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实验方案。 

师:同一个马铃薯在液1号杯中会沉,在2号杯中会浮,你们觉得是什么影响了马铃薯的沉浮? 生1:两杯液体不同。 生2:2号杯中可能有糖或者盐。生3:1号杯可能是冷水2号杯可能是热水。 师:那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两杯液体不同呢? 生:可以尝尝、触摸 。师:这是个很便捷的办法。不过,能尝、能触摸吗?为什么不能? 生:如果是有毒的物质怎么办? 师:你很有安全意识。对于不明物体,我们是不能随便尝或触摸的,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还有其他办法证明你们的猜测吗? 生:用火烧,把水烧干后就能看到盐了。 

师:这个主意不错。下面我们就采用这个办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吧。让我们共同完成这个液滴加热实验。 

2、指导学生实验方法,小组合作实验。

师: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实验材料。请同学们讨论出实验方案,你准备怎样来做这个液滴加热实验。(小组讨论)师:老师整理了各组的意见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步骤做液滴加热实验。

⑴用勺子,分别用滴管从两个烧杯中各取一滴液滴。

⑵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勺子上的液滴,仔细观察比较,两个液滴留下痕迹会有什么不同。并记录留下的痕迹

师:清楚实验步骤了吗?做液滴加热实验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地方吗?(课件播放实验注意事项)开始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非常兴奋。)汇报实验结果,提出新的猜测。 师:好了,说说你们组有什么发现? 生1:1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2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留下了一种白色颗粒。我们认为马铃薯的浮起与这种白色颗粒有关。 生2:1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没有留下痕迹,2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有盐,我们认为马铃薯的浮起与盐有关。 

师:通过白色颗粒还证明不了这就是盐,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行,但是今天老师可以为大家解开心中的谜团这的确是,盐。师:是不是只要在水中溶解了盐,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生:可以。 

 观察操作,调制溶液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先来想想进行这样的实验要用到哪些材料? 

生:盐、水、马铃薯。 师:这些材料老师都已经准备好了。那你们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小组里先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想法。 师:咱们约定一下一平勺为一勺,一勺一勺地加,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马铃薯是怎样浮起来的。,就能保证每组每次加得同样多。师:明白了吗?实验时,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这是沉浮情况记录表。(指导填写)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已经完成实验的小组用你们的坐姿告诉老师。准备向大家汇报你们的发现吧。 生1:我们小组加的是盐,加第一勺,马铃薯是沉的,加第二勺,马铃薯浮起来了一点,加第三勺,马铃薯浮得比刚才高了一点,加到第四勺,马铃薯浮得更高了。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加两勺盐,马铃薯才能浮起来。盐加得越多,马铃薯浮得越高。 生2:我们小组和他们是一样的。 

生3:我们小组实验失败。师:那你们加了几勺盐?生3:1勺。师:同学们咱们刚才说只要加了盐马铃薯就能浮起来,这句话对吗?生:错,应该是要加一定量的盐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并不是在水中溶解了盐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要一勺一勺地加盐,达到一定的浓度之后,马铃薯才会浮起来。也就是说,只有什么样的液体才能使原本会沉的马铃薯浮起来呢? 引导学生得出:只有达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拓展,激励提高 

师:刚才我们每一个小组表现都非常棒,接下来老师要请大家遨游世界上一个神秘的地方。(课件播放死海图片老师介绍)师:今天调制的这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相当于?生:人造死海一样。师:接下来我要给你们出一个难题考考大家,咱们通过刚才的实验使马铃薯浮了起来,你现在能想办法使马铃薯沉下去吗?(因为同学们由了探究液体影响物体沉浮因素实验的经验,因此孩子们积极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通过实验,学生们得出一致结论降低溶液浓度,使马铃薯沉下去。

课堂总结,整理概括 

师:通过学习大家知道了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是液体达到一定浓度,这里蕴藏着科学道理。科学讲究质疑,通过观察、发现;通过合理推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最终我们将能够验证我们的设想,解决我们的疑问。生活处处是科学,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心灵的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它,相信你的智慧定会倍增,老师相信丰满的羽翼慧使大家飞的更高、更远。

 

【点评】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也称反向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学习很多新知识,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因此如果学生能够掌握逆向思维能力,将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减少学习负担,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的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学习兴趣最好的时期,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属于启蒙时期,因此对于逆向思维能力等各种解决问题的思维的吸收不会受到固有思维方式的牵绊。因此老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网络产品的升级,也使得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方便,人们对于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对传统教育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传统教育不断地进行着创新。以往对于小学生的教育,通常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着不同学科的新知识,而学生则是单方面的接受与记忆老师所讲述的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叛逆心理,小学的老师也在学生眼里拥有着非常高的权威感,因此充分地信任老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填鸭式教育尽管使小学生完整地背下了语文课文、数学公式、英语单词,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阻碍学生更好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被动式的学习,被动的记忆学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缺点,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因为老师无法及时的掌握每一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容易造成一些学生没有掌握好基础的知识。因为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在面临新的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同时这种教育方式也降低了学生对于其他领域知识的了解,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导致了大量的学生将时间用在了对知识的重复记忆上,从而无暇顾及其他领域的知识与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增加了学生的竞争心理,使得学生的学业压力不断地提高,小学生也背负上了沉重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枯燥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不断地在向学生灌输着标准答案的概念,使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受到抑制。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式,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设小学实验课,在课堂上注重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比如通过探究影响浮沉因素的实验课上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同一种物体来说,不同液体的属性以及同一种液体的浓度都会对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产生影响。为了使学生了解这种情况,同时又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直接向学生讲解这个关于浮力的概念,而是在课堂上进行实验,从而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之前教师先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设备器材,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浮沉实验。首先在上课的时候提出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浮沉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课堂的研究内容,关于探究物体的浮沉影响因素。然后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马铃薯放入两个盛有液体的烧杯中,让同学们直观地观察烧杯中马铃薯的浮沉情况,出现马铃薯浮沉不一致的情况,使学生感到好奇,然后老师引出探究烧杯中液体属性的问题。通过分别蒸发两个容器内的少量溶液,发现其中一个容器中的液体蒸发出白色的粉末,进过分析发现这种粉末是食用盐。然后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们进行关于盐溶液对马铃薯浮沉现象的探究,最终得出液体中食用盐的浓度将影响马铃薯的浮沉的结论。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多方面综合能力,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更加直观地通发现实验现象,通过对已经发生现象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参加实验设备操作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已经做出的实验进行拓展,从而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学生掌握实验原理之后,教师继续对学生进行拓展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将烧杯中浮起来的马铃薯再次浮起来的方案。因为学生们已经有了探究液体中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实验的经验,因此这次班级里的同学积极发言,共同探究如何将液体中浮起来的物体沉下去的问题。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个不同的意见,为此学生们在课堂上达成了一致的观点,通过做实验探究正确的答案。学生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参考之前做过的实验,如果向容器中添加食用盐,就会使溶液的浓度变大,从而使马铃薯浮起来。所以如果想要马铃薯沉下去,就要使溶液的浓度变小,因此要减少容器中食用盐的含量,但是因为找不到直接减少食用盐的方法,学生们便通过改变容器中的水量来进行实验。通过减少烧杯中的水,发现马铃薯依然浮在水面。学生们便向容器中添加清水,结果发现浮在水面的马铃薯慢慢地沉下去了。通过实验,学生们得出了一致结论,向容器中加水会降低溶液的浓度,使马铃薯沉入水中。

     通过科学课上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逆行思维能力。同时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自主实验探究的环节,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求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学生拥有逆向思维能力之后,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与学习中的问题。

                                                               

                                                                                                   此文发表于2018.02《科学课》杂志

最新文章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