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获语文教育之灵感
- 白莎
- 教学感想
- 2020-07-02 21:12:49
白 莎
摘要:
本文受刘铁芳老师的《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一书的启发,主要依据其书中对于教育、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入手,试图阐明语文教育哲学是什么;教师以及学生在学习之中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 精神自觉 向学 和谐共处
正文:
薛瑄在《读书录》当中谈到:“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的意义就在于使我们总会有所得。近日,带着些许悠闲与十分专注,再次重读刘铁芳老师的《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一书,笔者获得些许灵感,故欲于读书报告论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感所得。
一、追根溯源之我看:语文教育哲学是什么?
木心先生曾经说过:“史学使人清醒,哲学使人坚定。”从哲学的效用上阐明哲学的意义。我们接触到的知识层面的哲学其实似乎都偏向于高深,而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哲学。而哲学能够带给我们什么也似乎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但它其实处处影响着我们,给我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之放置于教育之中,亦是如此。我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其实教育除了是艺术,是智慧,本身还是一门哲学。刘铁芳老师在《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一书中,采用通俗浅近易于读懂,而又深富娴静优美的话语方式,提出:“教育应该是要唤醒对于美好事物的欲求”,这是他的教育哲学主张,积极向上而又不失温度。读罢此书,领略到学校教育哲学的精华的同时,让我不禁联系所学学科,对于语文教育哲学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毫无疑问,语文人文性的特点赋予了它更多的责任与使命,于是乎将语文教育置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讨是一个重大的话题。语文教育的灵魂又是什么呢?我想,答案应该是与刘铁芳老师所提的观点不谋而合的,即为:“激发学生对于美善事物的欲求”。美学家潘知常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不喜欢真,我们可以称他为虚伪;一个人可以不善良,我们可以说他是个坏人,但是没有一个人不喜欢美。”强调了追求美、爱美是人的普遍天性,而美与善其实某种程度上又是不可分割的。而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当然此处审美活动包含审美、审丑、审智等活动在内。在审美活动之中要想真正发挥实效,就得唤醒学生的灵魂,激发他们对于美善事物的欲求。
因此,我深刻地意识到语文教育哲学不仅与审美活动息息相关,更是与学生的灵魂建构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师生二者在唤醒灵魂的活动之中分别到底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何让二者皆愉悦又不失温度地进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呢?笔者由刘铁芳老师的这本书中得到些许启示,因此进行了一些语文教育之中的教学构想。
二、好的教师:走向精神自觉,实现与生共舞
刘铁芳老师在《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中对于教师的定位尤其让我深受触动。教师要:“以儿童为本位,并且进行全力的解放。”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始自师生生命的互染。”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明确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人性从何而来?是本性吗?或许是本性,但是不妨可以理解成一种于生命交流之中产生的点燃师生生命的动力。因此,立足于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对于教师的定位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现在总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位孩子即使很久不上语文课,再参加考试不一定语文成绩会变差,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语文教师存在的意义又到底是什么呢?
笔者从刘铁芳老师的这本书当中得到了些许启发,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呢?首先,语文属于语言类的学习课程,对于语文的把握无疑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但是当下功利化的社会之中,急功近利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随处可见。匆匆前行的我们似乎都忘了些什么,比如初心,又比如教育的灵魂,再比如师生的合理定位以及师生的课堂生命力。语文教师存在意义理想化的定义应该就是师生生命力的互染。而互染是需要条件的。于教师,于学生都要做好许多准备,或行动,或思想准备。
精神层面的观念是支配人采取行动的主要内驱力,也是个人发展的原动力。就像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信仰,对于个人来说,没有自己的信仰支撑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教师更是如此,需要一种信仰,需要一种情怀,更需要首先教育好自己。这种教育好自己与刘铁芳老师提出的“精神上的自觉”是不谋而合的。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师生关系的定位要准确。精神的自觉就是不仅仅要向学生展示你的才华,并非炫耀,更要讲究如何运用自己的才华去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才不是一件易事,而有才又能够将其联系运用到教学之中,让学生易于接受并且不会反感甚至于愿意向你靠近,愿意学习教师教授的科目,更非易事。发自内心由衷地去喜欢一门科目并从中受益,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但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比其它任何一门科目都更为重大些。为何如此说?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学生一生当中受的教育之中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是言文一体的存在,言即语言,文即文字。语文学科的性质中,其一工具性指的就是作为母语的语言。语文是本体,更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桥梁。生活处处有语言,语言可以演绎生命,语言也可以传承文明,如果失去了语言,我想人类的一切都将会黯然失色。因此,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这门工具,成为一个更得体而又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其二人文性,则讲求在语言之外的寓意——可称之为文化与文明。语文最大的特性就在于它的人文性。因为有了人文性,所以这门学科有了生命的温度。这种温度让教师面对学生时能够更从容,让学生更体味到语文学科的深意。这个层面上的文化与文明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人生教育。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深谙其道,更应该从精神上明确学科特色,明确学生的生命力生长方向。就像刘铁芳老师所说:“每个人都是成长中的生命,每个生命中都有着自我向上的精神,优秀的教师就是发现、理解并且激励这种精神。”
我们要学会聆听,从而感受到学生的生命需求;我们更要理解,试图让学生在大环境之下能够留存个性;因此我们也期待,我们能够在实践之中得以共舞。
三、好的学生:成为向学主体,体验学习乐趣
对于学生,刘铁芳老师如是说:“学生不仅仅代表着一种身份,更代表着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学生不止是一种静态的身份的描述,更是一种不断涌动着的可能性的、积极成长的生命属性。”笔者试图从其中提取几个关键词来理解对于学生的定位。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身份”,每个人自出身以来就有着自己的身份,身份意识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身份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一种认同。就像教师的身份在于教书育人那般,学生的身份就在于参与学习。而学习不是死记硬背、填鸭式的学习。如果仅仅是这样,学习似乎硬生生地成为了一种压力,而非本该有的一种乐趣。叶芝曾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学生就是那把火,也就是笔者将谈到的第二个关键词:“涌动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涌动着的火,他们应该是热情积极的,应该是有所信服的,应该是生命激昂的。就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生生不息的从学习之中汲取向上的养分,涌动着学生应该有的学习朝气与活力。刘铁芳老师提倡的“涌动”放入到语文课堂之中,我想应该更接近于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语文学科的学习,更加讲求的是师生在思想的交汇之中让学生向学、会学。
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知识,只有不想学的学生”。学生为何不想学甚至厌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学困生,教师似乎有更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去适时引导,着重关注。在语文学习之中,学生通常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为何会怕?原因值得商榷。然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在于总觉得这是一件老大难的事情,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自己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真正价值与趣味性,没有体验到学习的趣味。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学习成为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老师、家长是事情。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万物的签名》中曾说:“不论什么东西,你只要爱它够深,它终会道出自己的秘密。”学习也是如此,是一种“痴而后成”的过程,如何成痴?我想足够热爱便足以成痴。
学习之趣味,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一探究竟,去体验,去生发,去感受那书中的世间百态,去领悟那文人深情,去知觉那屡屡墨香。但我想,让学生能够明白学习之趣,师生都还任重道远。
四、读书小结:放宽眼界,顺其自然,共同经历美好
“语言属于时间,静默属于永恒。”读罢此书,静默之中,让我独自思考,感悟良多。都谓:“风物长宜放眼量”,教育亦是如此,放宽眼界,顺其自然,极力发扬美好,发掘生命的独特,这才应该是教育本来该有的面貌。不一味地去拂逆学生之个性与喜爱,而不妨试着将其看做学生成长的生发点,或许,对于教育之中的双向主体——教师本身和学生都是一件还不错的事情。
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艺术中曾经说过:“在中学里,他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但,如果有机会,我想,试着从中学之中就带领着学生去瞭望一下广阔的世界,或许会收获意象不到的惊喜与美好。教育本就应该是师生共同去经历一些美好,收获一些美好的过程。读罢此书,立与书桌前,暗暗下决心:未来某一天,希望自己能够无愧于自己的初心,真正对于自己所感悟到的教学理念予以切实的执行,而非只是说说而已。或许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不知道横沟有多长,但求无愧于心吧!
参考文献:
① 刘铁芳. 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