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平台的工作,本平台于2022年10月31日24:00后,迁移到【校本教研云】。请前往【校本教研云】完成能力点。

免费开通校本教研云>
查询历史考核记录>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覃冰的个人主页

吉首市谷韵民族小学
科学
  • TA的主页
  • TA的资源包
  • TA的文章
  • TA的荣誉
当前位置: 贝壳网 > 覃冰的个人主页 > 我的文章 >《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溶解

《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溶解

覃冰
教师日记
2020-04-26 16:53:14

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溶解

第一课 它溶解了吗

执教: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岳阳学校   吴厚明    

点评: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院   覃  冰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科学探究】

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乐于动手,会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类比分析的严谨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 勺子,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食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有关水的知识

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水,我们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倒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它就像什么样子,我们把它倒入烧杯里,它就像杯子的样子。(学生操作把水分别倒进两个大小一样的烧杯里然后观察,进一步巩固对水的认识)

【设计意图:在复习水的认识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将水倒入烧杯的方法,导入显得更自然,为后面主题引入做好的铺垫。】

2、故事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与水有关的知识。今天来跟大家一起学习的除了水之外,还有两个小朋友沙子和盐(出示沙子和盐),这两个小朋友在来的时候发生了争吵,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厉害,沙子说:“盐!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就是长得白一点嘛,你天天被人吃到肚子里,哪有我厉害,人们可不敢吃我呢!”盐说:“我天生就是长得白,怎么样!人们每天都离不开我,哪像你脏兮兮的!”沙子又说到:“盐!你说你厉害,你敢不敢跟我比一比!这里有两杯水,你敢不敢跟我一起跳进去?”“跳到水里面去啊......”盐挠了挠头说。

【设计意图:利用自编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

(二)新课学习

1.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

(1)提问:盐和沙子跳进水中会怎样?

  学生猜想,说一说自己的猜想,教师在黑板

副板书区域板书学生的猜想。

(2)教师小结:刚才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猜想,这些都是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可是它们跳进水里后到底会发生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把它们入进水里,用实验来证明)

(3)教师示范将沙子和盐放入水中的方法,学生实验并观察,记录食盐和沙子刚入水时的变化情况。

(4)现在盐和沙子都跳进水里了,这会,盐可得意了:“沙子,我跳进水里了,怎么样!”“哼!你敢不敢和我一样在水里打几个滚?”沙子转了眼睛说到。

(5)沙子和盐可不会自己在水里打滚呢,我们可以怎么帮它们?(搅拌)

(6)教师示范搅拌方法,学生分别用2根玻璃棒将放入沙子和盐的水搅拌并观察,记录变化的情况。

(7)小组汇报观察的结果。(沙子还能看见,盐看不见了)

  沙子在水里打了好多滚之后,晕头转向、气喘吁吁:“盐,盐,你别跑!我还要和你比呢!”盐哈哈大笑:“我没跑啊,我一直都在呢,怎么样,没我厉害吧,找不着我了吧!”盐“不见了”,我们等一会儿,看它会不会再出来。

(8)将两杯水静置几分钟,观察并记录变化的情况。汇报观察的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的小主题任务(小项目)之后,继续用故事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设计探究计划、小组通过实验完成探究任务并通过汇报交流的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

2.食盐“藏”到哪里了

(1)讨论:毫无疑问,食盐在水里但我们看不到,食盐“藏”到哪儿了?你有办法找到它的“踪迹”吗?(小组讨论并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用尝的方法寻找水中的盐。

方法:a.取杯中不同地方的水;

b.尝一尝从杯子底部、杯子中部、杯子上部取出来的水;

c.比较水的味道。

(3)思考:怎样取杯子底部、中部、上部的水呢?

(4)吸管取水指导(观看微课)

(5)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并汇报

(6)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进行小结:充分搅拌后,同一个杯子中不同部位取的水味道都一样咸。

  盐确实是在水里了,可是它在水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如果盐进入水里有颜色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到水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了。这时老师的一个朋友跑来了:“老师,老师,你别急,我也会像盐一样藏在水里,但是我有颜色,你可以看得见我!”老师的这个朋友叫---胭脂红(出示胭脂红)

【设计意图:继续以故事引出“食盐‘藏’到哪里了?”小主题任务(小项目),通过自主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法,观看微课视频掌握吸管取水方法,通过实验得出“充分搅拌后,同一个杯子中不同部位取的水味道都一样咸”的初步结论,同时引出下一个小主题“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3.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取少量胭脂红放入水中,观察一会儿,然后搅拌。

(2)把观察到的过程记录下来。

(3)讨论:食盐也是这样变化的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4)小结:像食盐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完成“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的小主题任务(小项目)的探究,让学生初步建立较完整的溶解概念。】

(三)拓展延伸。

  1、溶解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课后的时间里,大家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在水里或其它的液体里,比一比谁发现的多。

2、溶解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生活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利用物体溶解的这一特点?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继续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思考溶解在生活在的作用,以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点评】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其提出以来,各国学者及教育者都在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目前运用最多的是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比较少,而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与“项目”提出之初Rousseau 等人强调的注重“儿童自我发展和自主活动的重要性”的目标相吻合,结合科学课程的设置,发现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溶解这一单元的教学,以项目化教学的形式进行,能够更好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目的,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采用故事引入,对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的,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兴趣。针对低年级教学课堂难以组织,让故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其实也并不陌生。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以故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明确项目任务:   教师提出任务,同学讨论。将“探究溶解”分解为“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食盐藏到哪里了?”、“观察胭脂红在水里的变化?”三个小项目,让孩子们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项目化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应用,主要是给学生创建一个科学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二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对于小学科学素养的形成提出了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项目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丰富的小组交流,讨论和行动,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强化,以便进入高年级学习。另外,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需要班主任,年纪组长的配合和参与,教师的团队协作对学生也是一个引领。这个项目的设置,满足了小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的浓厚兴趣,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在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开发多元智力,同时运用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也体现了合力之美,真正把“四位一体”的科学落到了实处。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项目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

一、实施的流程

1.明确项目任务:   教师提出任务,同学讨论;

2.制定项目计划:   学生制定,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

3.实施项目计划:   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

4.检查评估:       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

5.归档或应用:     记录归档,应用实践.

二、特点

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发展性: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

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的特点。

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评价特点: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此文发表于2019.03《科学课》杂志


最新文章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