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本色”,建构高效语文课堂
- 白莎
- 教学感想
- 2020-07-02 20:53:51
摘要:浮躁的社会之下,深度学习、本色学习等关键词不断被重新提及。“本色语文”是语文教育名师黄厚江首倡的一种教学理念,本论文试图将从黄厚江《还课堂语文本色》所得,从师生共生、原点思维、本色高效三个关键词进一步探究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问题。
关键词: 本色语文 高效课堂
正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的作用一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的位置。我们的课堂似乎依旧浮躁,只是浮华过后,不禁让人反思:语文教育之后到底留下了什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真的达到了提升?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浮华的背景之下,沉浸式学习变得难能可贵。而面对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任重道远的。既“本色”又“高效”似乎是一种矛盾,因此笔者针对以上语文教育现象,重读了黄厚江老师著作,颇有启发,试图从其本色语文的理念来进一步探寻语文高效课堂建构的问题。
本色语文是语文教学名师黄厚江首倡的一种教学理念。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有三种。简而言之是“语文本原”“语文本真”“语文本位”。他认为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教师应该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语文是本色语文的核心观点。简单的说,语文教学就是母语教学,必须以语言为核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2]学科核心素养的明确,更加强调了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而要想实现最终的目的,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回归本源,还原本色,在本色中建构高效语文课堂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那么,具体而言,本色与高效如何协同并行又不至于太过于急功近利呢?本人从黄厚江老师的教学思想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思想,或许有点狭隘,仅供分享。本色与高效的平衡到底何以实现?
(一)师生共生:关于教学主体的课堂精准定位
“生”强调的是“生成、体验”,共生则是“共同生成、共同体验”,放到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指的就是师生之间都在语文课堂中对于文本进行共同生成、共同体验的过程。黄厚江老师认为:“师生共生是即以教师的学习生成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成.教师通过自己在读写活动中生成独到而鲜活的教学内容,从而激活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成。”其实是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如此,如果教师没有一桶水,怎么传给学生一杯水?显然,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不可撼动。但是黄厚江老师更指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是辩证和谐的统一。本色语文既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二者好似一个阴阳八卦图,需要追求共生与平衡。如何让课堂全堂皆活,其中激发学生的奥妙,是每一位教学一线的老师一生教学生涯中都不断地去修行的一门功课。
在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就是教师、教材和学生,撇开统一编订的教材而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教育的艺术》当中说到“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只有师生二者关系的和谐融合,从而共生才能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效果。提到共生,不得不说的就是对话。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对话就像是影视剧中的“重头戏”,是情感的互动更是思想的碰撞。缺少了对话,师生二者同时作为课堂主体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存在,同时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对此,我们可以看到黄厚江老师的许多公开课视频都在不断追求师生共生的理想状态。比如在教学《阿房宫赋》这一篇课文的时候,他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填词: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让学生填词的过程就是学生熟悉文本的过程,更是推动学生思考的过程。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对比分析了填词与课文中原句的差别所在,或是表现手法,或是表现效果,是教师的生成促进了学生的生成,但是矛盾之处在于二者看起来似乎有先后关系的存在,实际上就理论而言,教师成为了“平等中的首席”,起到的依旧是引导的作用,师生二者双主体地位并不能撼动。
同时,作为教师而言,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应该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反应,设身处地的与学生交流沟通,缩短心理距离的同时贴近文本,贴近作者,真正的实现课堂的师生二者的和谐共生,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原点思维:促成教学课堂有效优化
“用原点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是黄厚江老师所提倡的一个重要的观点,笔者对于这一观点的理解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设计一个原点,类似于一个准确的教学定位或者说是教学目标,课堂活动串联起来的同时不断反思、思考,也就是所谓的“在行动中思考”,不断纠正偏差,不断向目标行进,以此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黄厚江老师看来是;“不能没有目标,但又不必刻意追求目标的达成”,其实是一种平衡而又不过于激进的理想状态。但是在我看来原点思维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立足文本这个原点,立足学生的需要这个原点出发,从而进一步进行优化教学设计。当然,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目标的设定离不开教师对于课标、考纲、教材的准确把握,除此之外,教师的相关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也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都需要为我们所涉及的这个原点所服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是死的。相反,课堂是活的,目标的引领固然重要,就像我们行车时的导航仪,但是语文的课堂同时也是生成的课堂,我们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从原点出发,经由学生再回到原点,同时又于原点之外有所拓展延伸,或许语文课堂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才能促成教学课堂的有效优化。
(三)本色高效:教学设计基本策略
既然追求“本色”,似乎“高效”变得是一种悖论。其实不然,二者类似于一个天秤,有个平衡的点可以供我们参考。如果说“本色”是要讲求教学质量,那么“本色高效”则是要求我们讲求效率与质量并重。毕竟时间有限,语文知识的海洋却是无限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由多到精,以少胜多的。
黄厚江老师认为“添加、删减、整合、分解,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基本策略”。笔者看来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增加的部分应该是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删减的则是追求课堂的精益求精,以质取胜;整合则更加讲究本色与高效的并重,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效益得以体现;分解则是突破性的解决教学重难点,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四个环节似乎有交叉重合之处,但又都不能一概而论。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有所取舍。恰如其分的取舍,才能真正的促成高效课堂。
但是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合理设计内容,都谓“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什么都想交给学生,最后学生什么都没有学会,别说高效,就连本色都没有了。知识的消化需要时间和空间,课堂适量又有针对性的活动与内容的安排才能更好的督促学生前进。
想要上好一堂课的影响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教师专业素质、教学理念、教学追求,周围环境、学生主体状态等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教学就是一门师生之间思想互相激荡的艺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而言,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常教常新,需要我们怀着对生命的崇敬与敬畏,用真诚而又理性的思索去探求语文教育的“本色”,去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总之道路漫长,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发掘,去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① 黄厚江.还课堂语文本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