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启美,美美与共 ——浅谈文学作品教学与审美能力培养之关系
- 白莎
- 教学感想
- 2020-07-02 21:18:28
白 莎
摘要:
笔者从文学作品与审美能力的关联之处出发,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体验和经验,以如何带领高中生进行文学作品审美为中心问题,从调动资源、走进文本、恣意生发三个角度来带领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审美,其中将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阐述,最后抒发了自己的些许教学感悟。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学作品教学 审美体验 审美能力
正文
引言:
朱光潜在《谈美》说:“要求人心净化,先要要求人生美化。”别林斯基也说过:“没有爱伴随着美,就没有生命,就没有诗”。美学家潘知常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不喜欢真,我们可以称他为虚伪;一个人可以不善良,我们可以说他是个坏人,但是没有一个人不喜欢美。”可以说,自古以来,动人心魄者,唯美而已矣。美之于人如此重要,而文学作品恰恰是美的载体,它必然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审美享受,这是一种必然。文学作品本身就自带审美属性。如若将其置于教学层面来看,文学作品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二者又有何关联之处?具体实施之中又该如何进行呢?笔者试作一点阐发,不妥之处,敬请黄老师予以指正。
一、 理论奠基:聚焦课标,定位审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旨在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除此之外,情感特征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所在,文学作品的作者再进行文学创作之时就投入了许多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人类情感的相通性在文字上呈现出来,从而使得审美有了更多空间上的可能性,同时也是进行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所在。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通过情感的渲染渗透来进行审美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符合人的生命的本质的。语文学科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本就应该是指向构建审美心理,完善审美个性,提升审美和创美能力的。
二、 关联:文学作品教学与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带领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过程。纯粹的文学欣赏不是技术层面的工艺品制作,而是倾向于辛勤的思想耕耘之后的文学作品的美甚至偏向于哲理性的思想阐发,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且为人所独有。
具体而言,审美能力包含了许多层面,例如审美认知、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判断等等。审美能力讲究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的感性把握,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若将文学欣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关联,那么文学作品就是审美客体,学生就是审美主体,在学习过程之中通过教师的帮助下形成的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就是主体对于课题的把握度。
三、实践:文学作品教学时如何审美?
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体验与感性天赋所在。同时,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之下,“应试的功利性与文学审美的乐趣”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有许多契合之处值得我们开发。因此,笔者将采用理论与实践课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阐述。
(一)调动资源,丰富审美体验
《庄子》中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这个愈来愈趋向理性的时代中,我们的学生难以避免对于许多文学作品之中的叙述会产生一种疏离感。然而实际文学作品中的种种,日月星辰,水河山岛……,学会和他们对话,或许才能渐悟甚至顿悟宇宙之浩瀚、生命之光华、时间之短暂,更能发现万事万物莫不有美存于其中。
审美能力得以提升的基础是审美体验得到丰富。在进行文本学习时,让学生自主遴选自己最有感触的体验进行生发,这才是促进高中生真正在进行文学作品审美上得以成长的途径。审美体验具有层次性。熊芳芳老师在《语文审美教育12讲》当中,就讲舍内体验分成了“直觉体验”、“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三种类型。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之上,善于运用各种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出真正能够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场域”,就像一个和谐稳定的磁场一样,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才能够创设出一个理想审美空间,让语文课堂具有审美弹性。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伯尔《在桥边》一文教学时,作品的主题倾向于描写战争过后,百废待兴,民生凋敝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情节内容比较简单,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这种悲剧性的遭遇之下,作者真正想要控诉的是对于战后小人物的精神关怀十分缺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因为对于战争的体悟并不深刻,所以可能会有一个历史的跨越的问题。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之前,就推荐班上的同学们去看了一些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经典影片,如写实派《辛德勒名单》、温情派《美丽人生》、血腥派《拯救大兵瑞恩》等等,以便形成一种对于历史背景基础的认识。而在教学过程之中,笔者在仅仅抓住小说主题的基础上,从“我”暗恋“我心爱的姑娘”这一情节入手,通过邂逅这一情节,探讨“我”是否真的爱着这个“姑娘”。于此同时引入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进行阐释。从战后断了腿的“我”被“德国政府”分配了工作,就像一个机器在计时数数是满足了生理与安全需求,再到与“我心爱的姑娘”邂逅是社交需求也是满足自己归属感的需求。就像一个空虚寂寞的人突然有了心底的软肋,想要好好保护这希望的种子,却始终没人关心他的精神世界。最后再引入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戈多进行类比,明确精神关怀对于经受社会悲剧之后的个人的重要作用。在逐层递进之中,由“观影明背景——马斯洛心理学知需求——‘戈多’话类比”串联下来,小说的立意深刻性一贯而出,在有选择性的学习资源之中,学生审美体验势必会得到丰富。
(二)走进文本,唤醒审美情感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细细揣摩品味与整体感知同样重要。品一本书,且不问读过多少次,且不问作者的语言风格,却总是忍不住问其中的“情”你知多少?
我们读书总是忍不住要走上两个极端,或是文化快餐式的阅读,或是追求数量上的量变以求达到质变的过程,然而实际上,沉潜在阅读之中似乎成为了一件难事。苏子有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后薄发”。所谓“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必定是离不开沉潜式的阅读。文本之美,文学之美都需要用心阅读,进而才可以进入到审美层面。
而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照的时候,情感的共鸣是得以沟通读者、作者和文本的桥梁。因为共情,所以领悟。因此在对于文学作品的完整把握基础之上,教师有技巧性地进行施教十分重要。具体而言,为了共情的效果最大化,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得到一些观感,即代入情境式欣赏,审美能力应该会随之上升。例如音乐与文学作品的结合,是否可以在向学生传达知识的同时又得到审美能力上的新升华?或许我们由《诗经》以及汉乐府以及宋词元曲等与乐相关的文学可以得到些体悟。孔子也将审美活动的目的归纳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时候,在进行文本阅读以及品味环节,可以通过一些配乐朗诵等方式进行。尤其是抒情类文学作品的教学,选取合适恰当的音乐就能够创设出良好的氛围和情境,进而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
除此之外,运用多种多媒体资源也可以进一步焕发学生审美情感。比如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在作品与电影之间寻求一种教学契机。虽然许多情节细节或许经不起逻辑的推敲,但是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感受到其中相通的情感逻辑基础之上的审美体验的获得。比如对于戏剧类文学作品《雷雨》、《莎士比亚》、《牡丹亭》等文本,因为剧本的形式比较复杂。在进行剧本研读,把握内容时,关键的情节发展部分适时播放一些电影情节片断有助于理解情节,从而更深入与主人公的命运遭遇产生共情。都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责任是道义,更是情感上的牵挂。责任与情感不是对立的,就像黑夜与白昼永不分离。我们带领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之中的情感,酝酿其中真意,相信自渡就是渡他人,明白教学相长才应该使我们执着的追求。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中,带领学生走进文学作品,唤醒审美情感是提升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
(三)恣意生发,提升创美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当中曾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学生是真善美的活人,而并非是神、石器。因为不是造神,所以不必苛求完美;因为不是石像,所以也就不能随意雕刻。在进行教育时,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特个性以及思想的人。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在符合学生发展个性和规律的教学之中,尽量不用过于成人的感受去限制孩子们的自由,而是能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恣意生发,进而培养出不仅会审美,还会创造美的学生。
“恣意”而不“随意”,有收有放,课堂才会生动。审美体验才能丰富,审美能力也随之提升。会审美和创造美是不可分割的。南宋张栻有言:“行之力则知愈近,知之深则行愈达。”行动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反过来知识能够让我们进行更进一步地增进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度与透彻度。所以审美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有恣意生发的空间,可以称之为“想象与联想能力的充沛度”。具体而言:有价值的问题的抛出算是一个方面,而能够有所思并进行文学创作才算是真正的审美能力的勃发。
笔者有幸曾观摩过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一文时,对于结构上的延迟这一小说的艺术手法,通过与《水浒传》林冲逃出生天的情节以及《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摇摆等情节进行了对比,在分析了情节上的摇摆与结构上的延迟的同异之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拟出:“在清兵卫把自己的葫芦卖了之后,请你用延迟的结构方式想象一下,还会发生什么?”在这里,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但是十分富有想象力。答案有的说清兵卫又有了别的爱好依旧还是会被父亲扼杀;有的说清兵卫有了别的爱好,结果很挣钱,父亲十分支持他;还有的说清兵卫自己有了孩子也走上了父亲的老路,也扼杀了自己的孩子的天赋……。课后,教师布置同学们创作了一篇以课堂讨论为主题的小说,让学生充分理解小说主题以及结构上延迟的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行小说创作。不仅让学生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品悟与创作的联合更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提升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小结:且行且探索
文学作品的欣赏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无关其它,带领学生走入审美境界,发现满目山河,世间万物,均有美。文学作品正是作家对于世间一切美丑的感悟和理解。《论衡》有言:“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每个人的审美的标准是不一的,对于美的理解千人千味。比如:唐朝人以胖为美,现代人以瘦为美;希腊艺术推崇典雅的圣母像美;古代中国讲究山水写意画的质朴留白美;印象画派追求画作的朦胧美……。美并非亘古不变的标准,不是一种既定的规制,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再创造,是细腻独特的感受融于其中。因此,笔者意识到在带领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审美时,不可狭隘,不可偏废,以自己体悟到的美促进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秉持美美与共的原则,或许会有不同的收获。深感吾辈道路漫长,且行且探索,愿日后回首能不负初心,真正有所得。